宫灯

宫灯又称宫廷花灯,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 [1]。始于东汉,盛于隋唐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常见的有白帽方灯、纱圆灯、罗汉灯、走马灯、蝴蝶灯、二龙戏珠灯等等,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,“珑玲世人叹,艺绝神仙惊”。

宫灯,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,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,镶以绢纱和玻璃,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,它以雍容华贵、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。

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,除了照明以外,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,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。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形、六角形和四角形的,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、福寿延年、吉祥如意等。

1719196771516994.jpg

发展历史

宫灯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,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。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,在世界上享有盛名,直到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。

相传,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、统一天下后,为了庆贺这一功业,在宫廷里张灯结彩、大摆宴席,盏盏宫灯,各呈艳姿。“宫灯”之名,由此而生。

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,在洛阳陈设百戏,遍布宫灯,饮宴畅游,全城张灯结彩、半月不息。隋唐之后,每逢元宵节,家家宝灯高挂,处处明灯璀璨、人人提灯漫游,盏盏争奇斗艳。这种风俗,传至全国,波及海外。宫灯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。

1279年,江门新会崖门发生了一场改朝换代的宋元大海战,自此南宋灭亡。大战后宫廷里的艺人、御师逃难流落到江门沿海一带。此后,汉人常于元宵、中秋等节日张挂花灯,以示怀念并祝愿。自此,江门地区更增添了中原生活饮食文化色彩。这些风俗,传至全国,波及海外。

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,雕刻花纹,或以雕漆为架,镶以纱绢、玻璃或玻璃丝。清

檀萃所著《滇海虞衡志》里有“料丝灯”(即玻璃灯)的制作、传入京城,以及在民间兴衰的详细记载,“料丝灯出永昌,言取药料煎熬,抽丝织之为灯,故曰料丝。其药料则紫石英、钝磁、赭石之属,不一类也。始出于钱能,以此进上,不使外人烧造。能去,始习为之;顾更精,长大几二三倍,价甚昂,烧造者死,其子传其法,人竞烧之,价益贱,为之者遂不能精矣。宦游者罔不取之。”

南宋流落到江门新会的李姓宫灯御师,及其后代们一直操起祖业制造宫灯,约在光绪年,其后人李希焱在江门长堤开设了宫灯瓷业行。

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江门被定为通商口岸,商业日催繁荣,对外交往更加频繁, 宫灯行业兴旺发展。1930年,李希焱儿子李发继承祖业,流传下来的宫灯重新开始焕发光芒。40年代中期,出生于印刷世家的李发太太有感于多年内战,担心祖国的文化遗产渐渐流失,于是冒着风险来到北京,用了两年时间流连于故宫紫禁城,用最直接的白描手法将大部分的宫廷饰物一一描绘下来,并记录注释。

40年代后期,李发先生将生意渐渐转移到香港,并按太太描绘下来的宫廷用品图案加以改造,制成现代宫灯。并于1949年获得英国结构专利证书,据悉是中国照明工业史上最早的专利。在参加的十二届香港工业展览会中,东艺宫灯由于其做工精致,巧夺天工,六次获得金奖,蜚声海内外。

传统的宫灯多燃蜡照明,为防风,用水胶刷过的纱布当罩,上面绘制各式各样图案,各含不同寓意,各有不同功用,多为龙凤呈祥、福寿延年、吉祥如意等。

宫灯种类很多,有一团和气灯、哈哈二仙灯、三阳开泰灯、四季平安灯、五子夺魁灯、六国凤祥灯、七才子路灯、八仙过海灯、九子登科灯、十面埋伏灯等。人们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灯笼,寄托心中的愿望。如家庭和睦多挂“一团和气灯”,家人出门在外的就挂一盏“四季平安灯”,家里有学生的可以挂“九子登科灯”等等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腾讯微博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